人生最好的状态,不是避开车马喧嚣,而是在自己心间锄豆种菊。
立身处世,需要的不只是一双慧眼,更要有一片静心。
有些事,看透不如看淡,看懂不如看轻。
看透不如看淡
看淡并非逃避,而是隐藏着智慧。
《道德经》讲:“好察非明,能察能不察之谓明。”
一个真正明智的人,既要能看透,又要心中有度。
俗话说:“明者远见于未萌,智者避危于无形”
看透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远见。
然而仅仅看透还不够,唯有清空心中欲念,才能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轻松。
老子曰:“我愚人之心也哉! 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
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,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;
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,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清楚楚,唯独我迷迷糊糊。
老子自嘲是个愚人,这种“愚”并非真正的笨,而是淡然无忧。
人生起起伏伏,总会有高峰、有低谷。
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,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。
一时强弱何必在意,不如抛开所有情绪。
脑内清楚,心下淡然,余下的顺其自然。
看懂不如看轻
《道德经》讲:“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;知其荣,守其辱。”
懂得什么叫做光明,从此便不再惧怕黑暗;
懂得什么叫做荣耀,却依然甘愿忍受屈辱;
懂得什么叫做强大,仍旧坚守内心的一片温柔。
庸人勉强能看懂,智者则可以看得轻松。
《道德经》讲: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”。
上天有道,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行的法则。
他们不断地生长消亡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我们每一个人,不过是变化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。
生命本就是个从无到有,而后从有到无的过程。
因此不必执着于自我,更不必执着于永恒。
得也淡定,失也淡然,好事坏事终将成为往事。
所谓“观复”,就是以一颗虚静的心,看待世间循环往复。
我眼中能读得懂它,心底能容得下它,却不必强求它因我而改变。
糊涂却是智慧
《礼记》中有这么两句话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也就是说,做人“难得糊涂”。
河水太清澈了,鱼就没办法在其中藏身;
人也是一样,世上没有十全十美,谁都会犯错误。
容不下别人的半点过失,肯定交不到朋友。
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字,出自郑板桥笔下,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生活智慧。
郑板桥曾为这四个字释义,他说:
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著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”
难得糊涂,有些类似于《道德经》所讲的“和光同尘”
老子曰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;是谓玄同。”
人的胸襟也应像大海一样,既能收拢涓涓细流,也容得下一切尘垢。
对忠言有虚受之量,对谤语有忍辱之量,对他人有宽恕之量,对事物有接纳之量。
挫磨掉棱角,消解了锐气,自然可以摆脱纷争。
融入光明万象,混同于大地尘土。
纵使看穿一切,仍需保持“难得糊涂”的心境。
眼底容得下万物,心中容得下他人,命里也就容得下上天赐予你的福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