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府逐瘀汤(丸)》
胸痛头痛,日久不愈,痛如针刺,有个中成药
胸痛、头痛,这是现代人常见的症状。
原因当然也是很复杂的。
咱们今天说的这种情况呢,主要是针对“胸中血瘀”的证候。
中医常说:通则不痛,通则不痛。
如果血脉畅通,那我们的身体自然会觉得很舒服。
人,就是一个小宇宙。
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当然是无比的舒适了。
可是,花无百日红,世间的一切总在变化之中。
有时候可能是熬夜太多伤了气血,有时候是吃的垃圾食品太多,或者是心情长期压抑……总之呢,有的人就会出现“胸中血瘀”的情况。
胸中血瘀,最直观的感受,就是痛。
我们说,痛的种类有很多种,有胀痛,有刺痛,有冷痛,有灼痛,有重痛,有酸痛,有空痛,有隐隐作痛,走窜痛,定处痛,牵扯痛,刀绞痛……
胸中血瘀这种痛,一般是刺痛,像针扎一样,而且是痛有定处。因为是血瘀嘛,瘀阻在胸口了,所以是痛有定处。
血瘀上焦,阻遏气机,人体清阳上升受阻,头部失养,当然也会跟着受牵连,因此,胸中血瘀,常常也会引起头痛。
胸中的瘀血还会影响到胃,真是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啊——本来嘛,正常情况下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当胸中瘀血影响到胃的时候,胃气上逆,就会出现呃逆、干呕,严重的话,一喝水就会呛住,十分难受。
胸中血瘀时间长了之后,还会瘀久化热,所以人会觉得“内热瞀闷”——口干,烦躁,心悸怔忡,失眠多梦,急躁易怒……一系列我们所熟悉的症状就来了。
还有什么情况呢?——还有嘴唇发暗,两眼及眼圈暗黑,看舌象的话,那毫无疑问,瘀血的舌象往往是暗红色,或者有瘀斑、斑点。
这时候,我们就要用到大名鼎鼎的一个药,叫作《血府逐瘀汤》。嫌熬汤药麻烦,那就用中成药《血府逐瘀丸》。
这个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。
先来看看组成:
桃仁,红花,当归,生地,川芎,赤芍,
牛膝,桔梗,
柴胡,枳壳,甘草。
为什么要分三行写呢?
为了记忆方便。
这一共11味药,
第一行不就是“桃红四物汤”吗?只不过是把原来的熟地换成了生地,白芍换成了赤芍。
第三行不就是“四逆散”吗,只不过是前面写赤芍,这里就不重复了,另外,把枳实换成了枳壳。
第二行,桔梗+牛膝。
这样一分析,立刻就能记住啦。
来,上口诀先:
血府逐瘀桔牛膝,桃红四物和四逆。
只是不要忘了三个药的变换就好。
桃红四物——活血化瘀,四逆散——行气止痛。
《血府逐瘀汤(丸)》的基本功效就是这八个字:
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
简单分析一下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分工:
桃仁——破血行滞而润燥,红花——活血祛瘀能止痛,桃红联手,并为君药。
赤芍、川芎——协助君药,活血祛瘀。
牛膝——听到这个名字,很容易联想到牛的膝盖,但是啊,这个牛膝,是一种植物,可不是牛的膝盖。牛膝这个药为什么叫牛膝呢?《本草经集注》说:“其茎有节似牛膝,故以名也。”也就是说,牛膝这个药,它的茎节有粗壮膨大之状,像牛的膝盖一样,因此,就把这种植物叫作牛膝了。这是中国人取类比象的思维。牛膝入血分,善于下行,能祛瘀血,通血脉,引导气血下行,把瘀阻在胸口的血啊、热啊,向下引导,不要总是淤堵在胸口。
赤芍、川芎、牛膝,三个臣药。
生地——清热凉血,滋阴养血;当归——养血活血,可使祛瘀而不伤正气;并为佐药。
枳壳——行气宽中;桔梗——载药上行;柴胡——疏肝解郁,升达清阳。三药组团,并作使药。
这个组方,虽然看起来好像只是合并、改制的古人的方子,但是配伍十分精当,自面世以来,一直深为医家所重,在临床上使用率很高,效果自然也是比较良好的。
书曰:活血与行气相伍,祛瘀与养血同施,升降兼顾,气血并调。